您现在的位置: smartcar > smartcar用途 > 正文 > 正文

剖析车市2019上半年竞争格局报告上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4/16 16:59:58

乘用车市场的竞争错综复杂,涉及到上千个车型的多维关系,这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网络(ComplexNetwork)问题。复杂网络此前主要应用在社会网络分析(SNA)中,用以描述和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传播的链路。汽车市场里构成车和车之间关系的背后也是人,因此我们借用这一思想来进行汽车市场的研究。

年底,我们发布了《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格局洞察报告》,通过竞争格局来分析年中国车市的风云变幻。年的一半已经过去,我们将目光转向产品,透过各车型销量表现的跌宕起伏、市场定位的是非成败,以及为竞争格局带来的影响,来聊聊半年来乘用车市场的变化和未来趋势。

乘用车市场竞争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分析背后原因可以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年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几个重要的特征趋势:

A乘用车市场的重心向高端向偏移

乘用车市场竞争格局中车型的分布呈现左低右高的趋势,越靠近右侧,车型级别和价格定位就越高。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左侧低级别的微型轿车、小型轿车、小型SUV市场逐渐衰退,甚至即将消失;右侧中大型轿车、大型轿车、中大型SUV市场则不断扩张、产品投放积极、活力十足。呈现出来的趋势,就是整个乘用车市场的重心越来越向高端市场偏移。

B轿车市场的销量开始向头部集中

虽然轿车市场并没有呈现出SUV市场一般百花齐放的局面、新产品投放不多,但重要的核心车型都完成了更新换代,竞争力更强。轿车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用户的需求都向各竞争圈的头部标杆车型集中。

CSUV市场不断细分并重构竞争关系

SUV市场车型投放越来越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寻求差异化竞争力,很多车型开始寻求跨级别的市场定位,在级别市场之间填补空档,甚至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加长车身摆脱竞争对手也好,放低价格定位降级竞争也罢,甚至通过跨界的产品功能形态谋求开拓蓝海市场……未来一段时间,SUV市场竞争格局将会面临不断重构。

DMPV市场开始形成独立的势力范围

MPV经历了多年发展,终于从商务、商用领域开始逐渐进入家用市场,被普通用户所接受。体现在竞争格局上,则是开始摆脱此前分散在SUV市场中的境遇,构建出独立的MPV势力范围。

E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之间出现断层

中国汽车品牌在前几年中快速成长,但年之后的市场整体衰退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品牌一度追赶的势头有所回落,在竞争格局各级别市场中的位置都与外国品牌拉开距离,甚至出现断层。未来几年中,中国品牌将会不断洗牌,最终只有若干家能够生存下来、迎接汽车市场的下一轮发展。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品牌,主流外国品牌甚至豪华品牌也面临着洗牌,将会有更多的品牌出局。在不景气的时期,生存下来是第一要务,但也需要保护好品牌形象与定位、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小型轿车:日渐萎缩

中国乘用车各细分市场中,低级别市场普遍规模萎缩,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微型轿车几乎消失殆尽,小型轿车市场也在不断的缩小规模。

低级别市场逐渐衰退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新产品投放的乏力:最近几年很少有汽车品牌投放全新的小型轿车产品,多数只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售车型逐渐减少。小型轿车市场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到年,近90%的细分市场销量都集中在Top10的车型中。小型轿车曾经是中国品牌赖以生存的主要细分市场,如今,中国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的销量占比已经降低到10.5%,等同于失去了这个市场。

从具体车型的销量表现上看,销量主要集中在大众、本田、丰田等头部品牌上,不仅现代、起亚、雪佛兰等外国品牌让出了榜首的位置,中国品牌硕果仅存的宝骏也跌落到前十名的边缘。

从竞争格局来看,小型轿车整体处于乘用车市场的边缘地带,大众、本田、丰田等头部品牌的车型相对而言更靠近市场较为核心的位置,韩系品牌已经脱离主流市场,中国品牌的小型轿车甚至无法在核心区域出现了。此外,小型轿车还受到紧凑型轿车价格下探的威胁,中端小型轿车竞争圈与普通紧凑型轿车竞争圈越来越靠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

当前,小型轿车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品质化的产品趋势。丰田的YARiSL致炫与威驰FS相当于雅力士(海外YARiS)的加长换代版,本田飞度也在GK这一代提升了尺寸和空间表现,而新上市的第六代大众Polo以“PoloPlus”命名也说明了一切。与德系、日系品牌不同,韩系品牌选择了降价策略,虽然曾经短暂的提升了市场表现,但这种做法降低了品牌形象与定位,也极大的伤害了早期的用户,以后也难以挽回失地了。中国品牌几乎等同于全面退出传统小型轿车市场,将竞争的核心转向电动汽车。

虽然低级别市场的用户对价格十分敏感,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的是,用户的购买力在持续提升,因此更强的产品力才能在逐步减少的潜在客户群体中赢得青睐,才有实力直面紧凑型轿车的交叉竞争。

紧凑型轿车:销量基石

轿车,在汽车分类的术语中被称为“基本型乘用车”,而紧凑型轿车是最大的轿车细分市场,可谓“基本型中的基本型”。虽然近些年来SUV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对于非豪华品牌而言,紧凑型轿车才是一个品牌立足乘用车市场的基石。从市场表现好的品牌看,其紧凑型轿车的销量均可圈可点,丰田、本田、日产,更不用说一直以紧凑型轿车为基本盘、直到最近两年才发力SUV市场的大众了。

从竞争格局图中看,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在紧凑型轿车领域渐行渐远——经济紧凑型轿车与中端紧凑型轿车的关联逐渐变弱,而之前的入门紧凑型轿车已经完全边缘化,消失在竞争格局的视野之外。

主流外国品牌中价格定位较低的车型构成了普通紧凑型轿车竞争圈,如大众桑塔纳、雪佛兰科沃兹、福特福睿斯等,与小型轿车交叉竞争。大众捷达由车型发展为独立品牌,未来捷达VA3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将处于什么位置、给其他车型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期待。

中端紧凑型轿车与高端紧凑型轿车竞争圈是紧凑型车的核心,几乎云集了各大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最走量的明星车型。

豪华紧凑型轿车在BBA的三款入门车型都实现国产化之后逐渐形成,如今已经成为豪华品牌市场下探的桥头堡。

中国品牌曾经一度凭借全新的产品(如吉利帝豪GL、荣威i6等)接近最为核心的中端紧凑型轿车竞争圈,如今又退守回到经济紧凑型轿车竞争圈。近年来,中国品牌普遍将产品的重心放到了快速增长的SUV市场,几乎放弃了对轿车市场的深耕细作,也少有产品迭代更新。中国品牌在轿车市场明星产品的缺失,使得在乘用车市场不景气的时期、在用户回归理性消费、追求性价比的情况下,迅速失去了在轿车市场的竞争地位、销量大幅下滑。中国品牌想要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轿车不能成为短板,需要同SUV一样受到重视。

中型轿车:定海神针

如果说紧凑型轿车是汽车品牌得以在车市立足的销量基石,那么中型轿车就是品牌的定海神针了。拥有紧凑型轿车或许能有不错的销量、在市场景气的时候大赚一笔,但要在中型轿车市场有话语权,才能锚定品牌的市场定位、走向通往头部品牌之路。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中型轿车市场的核心是主流外国品牌和豪华品牌。曾经一度进入中型轿车市场的中国品牌全军溃退:吉利博瑞被排除在中型轿车竞争圈之外,其后继车型博瑞GE也只能和价位较低的主流外国品牌紧凑型轿车竞争,长安睿骋CC(锐程CC)更是沦落到经济紧凑型轿车竞争圈,而其他的中国品牌中型轿车产品甚至不会出现在竞争格局的核心区域。

主流外国品牌是中型轿车市场的核心,很多品牌在该市场都采取双车策略甚至三车策略。帕萨特、迈腾、君越、亚洲龙等价格相对较高的车型构成了高端中型轿车竞争圈,而其他车型构成了中端中型轿车。此前,现代名图、起亚K4、雪佛兰迈锐宝等尺寸较小的中型轿车构成的普通中型轿车竞争圈已经消失,这些车型已经完全淹没在紧凑型轿车的红海之中。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用户购车诉求下,低端市场永远面临着被用户逐渐淘汰的风险。曾经紧凑型轿车是作为家用车的典型代表,未来家用车的主力将会是空间表现和性能、价格更为均衡的中型轿车。在微型轿车市场消失、小型轿车市场萎缩、紧凑型轿车触及市场边缘的当前,中国品牌有必要逐步通过有产品竞争力的中型轿车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力,在未来的核心市场空间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中国品牌需要有所觉悟: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绝不止来自于主流外国品牌,不断下探的豪华品牌都可能成为中国品牌成长之路上的障碍。

中大型轿车:百舸争流

如果说中型轿车是主流外国品牌的战场核心,那么中大型轿车市场就是豪华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了。奥迪A6L、宝马5系、奔驰E级的鼎立之势虽然无可撼动,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通吃一切,这一市场仍然有很多机会留给其他豪华品牌。凯迪拉克CT6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沃尔沃S90通过国产加长,也有不错的表现。雷克萨斯ES虽然定位为中大型轿车,但在竞争格局中却更接近中型轿车,这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事实上雷克萨斯的多款车型都定位在两个级别的中间地带,UX、NX、RX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过这样的错位竞争也为其在市场中找到了独特的定位、获取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大型轿车:窥玺问鼎

在豪华品牌为主的高级别市场,奔驰、宝马、奥迪通常会组成“BBA”铁三角,成为各级别市场的核心标杆。在大型轿车市场也不例外,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的市场地位无可撼动,以其为核心构成了豪华大型轿车竞争圈。其他豪华品牌的车型,如保时捷Panamera、捷豹XJ、玛莎拉蒂总裁等,都只能偏居一隅,且造型也主要为运动风格,避开BBA的锋芒、另辟蹊径,构成了豪华大型运动轿车竞争圈。

近年来宝马奔驰开始在各细分市场拓展运动车型,大型轿车也不例外。奔驰的AMGGT虽然定位为跑车,但由于拓展了四门车型,与保时捷Panamera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成为彼此最大的对手。因此,AMGGT进入到豪华大型运动轿车竞争圈。而宝马在9月份上市的8系四门轿跑GranCoupe也将会出现在这一位置。

在大型轿车市场,还有一款车不得不提:雷克萨斯LS。雷克萨斯LS曾经一度是这个细分市场第四畅销的车型,但是从年之后,销量开始持续下滑,最后几乎退出了中国市场。年1月,第五代雷克萨斯LS登陆中国市场之后,一改上代车型的颓势,在竞争圈中的位置也逐渐从外围进入核心。

不过,雷克萨斯LS缺席的几年,刚好错过了中国市场豪华大型轿车最辉煌的几年。当LS以全新的姿态登场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震荡回调的时期,而面临的对手也已经不仅仅是此前鼎立许久的BBA,还多了个极具竞争力的保时捷Panamera。在雷克萨斯LS缺席的若干年,也正是保时捷Panamera风生水起的几年,这恐怕不仅仅是巧合。正所谓“桃园三结义,孤独一枝”,而四弟的位置,锦马超枪挑了勇赵云。雷克萨斯想要夺回大型轿车市场第四把交椅,仍然需要持续努力。

当然,大型轿车市场还有宾利、劳斯莱斯等多款车型,但这些品牌的车型已经是奢侈品范畴了,不能单纯作为汽车产品来讨论,我们暂且按下不提。

小型SUV:潜流暗涌

小型SUV是近年来中国乘用车的增量市场。尤其是中国品牌,一度凭借小型SUV赚的盆满钵盈。

早期的小型SUV主要源自于日本,比如很早就已进口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铃木吉姆尼,以及在天津生产的大发特锐。这一时期的中国品牌开始仿制日本车型开发小型SUV,如奇瑞瑞虎、众泰等,尺寸略小,但价格足够亲民,因此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年,别克昂科拉上市,小型SUV市场自此真正开启。各大品牌开始积极投入产品,尤其是中国品牌,单一品牌甚至会在小型SUV市场投放2至3款车型,促进了小型SUV市场的不断细分。小型SUV市场的销量增长率一度超越SUV市场整体,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细分市场,一时无两。然而在年,各大品牌几乎完成了在小型SUV市场的产品布局之后,趋于饱和的市场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增长势头,尤其是遭遇了年之后的市场疲软后,小型SUV更显得萧条。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曾经在中国品牌小型SUV与主流外国品牌小型SUV之间存在交叉竞争,如今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以主流外国品牌为主的普通小型SUV、中端小型SUV已经不带中国品牌的小型SUV玩了。

中国品牌所在的经济小型SUV与入门小型SUV竞争圈也远没有两年前那么热闹:车型越来越少,销量表现也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

外国品牌小型SUV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曾经叱咤风云的别克昂科拉、福特翼搏、雪佛兰创酷,已经被抛出竞争圈的核心之外;法系的雪铁龙C3-XR和标致也不见了踪影;中期崛起的本田XR-V、缤智两兄弟与后来居上的双胞胎丰田C-HR、奕泽IZOA也面临着新对手的挑战;大众在推行SUV计划之后迅速铺开了产品线,不仅是T-Cross途铠,尺寸较小的T-ROC探歌也对小型SUV市场带来了压力。未来,随着紧凑型SUV产品线的拓展与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小型SUV的加长趋势以及与紧凑型SUV的市场边界模糊将不可避免。

小型SUV市场虽然规模有限,但对豪华品牌而言则是市场下探的前沿,甚至可能是一个蓝海市场。当前,奥迪Q2L几乎是小型SUV市场唯一的一款豪华品牌车型,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与其对比最多的车型是自家的奥迪Q3和奥迪A3。若干年前以英菲尼迪名义引进的ESQ,市场表现就如同其原型车日产JUKE名字的谐音一样,几乎没有存在感。而另外一款尺寸较小的SUV——MINICOUNTRYMAN,由于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在用户眼中首先是一辆MINI,其次才是一辆SUV,因此也并不是奥迪Q2L的真正对手。

不过奥迪Q2L很快就不会寂寞了,“沃尔沃XC20”和“捷豹C-PACE”呼之欲出,宝马、雷克萨斯均有打造小型SUV的计划,据说奔驰也会联合smart开发一款双品牌的小型SUV车型,而此前路虎披露的产品规划中也包含一款被称为“极光Baby版”的小型SUV。另外,日产JUKE最近换代了,英菲尼迪或许也会将其作为新一代的ESQ同步引进。随着各大豪华品牌的产品上市,也许就在年,豪华小型SUV将形成独立的竞争圈,不仅会给主流外国品牌的小型SUV带来压力,也会影响到紧凑型轿车、紧凑型SUV市场。

紧凑型SUV:纵横捭阖

紧凑型轿车是轿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同样,紧凑型SUV也是最大的SUV细分市场。紧凑型SUV产品跨度极大,从5万出头的入门车型,到接近60万的高性能运动车型,因此也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竞争圈,且与小型SUV、中型SUV、紧凑型轿车、中型轿车等其他细分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叉竞争关系。

中国品牌紧凑型SUV的核心是经济紧凑型SUV,国产神车哈弗H6就定位于这一竞争圈,在经历了竞争对手的轮番挑战之后,哈弗H6仍然处于这一竞争圈的核心。不过哈弗H6的绝对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随时面临着下一个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此前长城汽车想要打造的高端品牌WEY,也没能扛起“轻奢”这杆大旗,不仅WEYVV5回归中国品牌所在的经济紧凑型SUV,连VV7也落到这一竞争圈。

入门紧凑型SUV市场由中国品牌紧凑型SUV中价位较低、尺寸更加紧凑型的车型构成,如哈弗H4、长安CS55等,也包括一些有待换代的老旧紧凑型SUV车型,如传祺GS4、长安CS75等。这一竞争圈与经济小型SUV之间存在交叉竞争,也是中国品牌紧凑型SUV的“养老院”,长安CS75和传祺GS4换代后有望重回经济紧凑型SUV竞争圈的核心。

另外还有一部分更为低端的车型与价格同样低廉的部分中型SUV构成了客货两用SUV竞争圈,这一竞争圈中的车型主要被用户买来作为微客的替代车型,兼顾货运。

外国品牌紧凑型SUV车型主要分布在两个竞争圈:普通紧凑型SUV和高端紧凑型SUV。

前者主要为尺寸较小的紧凑型SUV,如大众T-ROC探歌、日产逍客、三菱奕歌等,以及价位较低的车型,如现代ix35、起亚智跑、福特领界等。普通紧凑型SUV对小型SUV的影响较大,与中端小型SUV交叉竞争,使得竞争力较弱的小型SUV迅速失去市场。

后者都是紧凑型SUV市场中竞争力最为强悍的标杆车型,大众途观/探岳、丰田RAV4荣放、本田CR-V、日产奇骏,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一竞争圈的车型主要与尺寸较小的中型SUV交叉竞争。别克昂科威、斯柯达柯迪亚克,以及上市不久的大众探岳等,这些紧凑的中型SUV的竞争对手以紧凑型SUV为主,雪佛兰探界者的定位更是已经等同于一辆紧凑型SUV了。

豪华品牌在紧凑型SUV市场的核心仍然是BBA。此前构成“铁三角”的奔驰GLA、宝马X1、奥迪Q3事实上是风格各不相同的产品,宝马X1和奥迪Q3是相对较为正统的SUV车型,而奔驰GLA是更具CoupeSUV风格的车型,这一点可以从GLA的异母兄弟英菲尼迪QX30的定位看出。随着BBA产品线的丰富,不同风格的车型开始各归其位了:宝马X2的上市,与奔驰GLA、英菲尼迪QX30构成了全新的豪华紧凑型运动SUV竞争圈,紧随其后的捷豹E-PACE、雷克萨斯UX强化了这一竞争圈的存在感,即将上市的奥迪Q3Sportback则会让这一市场变得更具影响力;另一方面,奔驰将通过GLB补强这一市场分裂后GLA留下的位置,与宝马X1、奥迪Q3继续呈现新的鼎立之势。未来,BBA将会在这一细分市场构建两个不同风格的“铁三角”。

另外,部分紧凑型SUV也开始提供7座版本。在此前的市场研究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非刚需的用户购买7座车的心理是“备而不用”:平时折叠第三排,当作5座车正常使用,第三排的2个座位只在有需要的时候应急。因此第三排的空间表现如何、乘坐体验如何,相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所以我们观察到一些提供7座版本的紧凑型SUV车型也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随着尺寸不断增长,紧凑型SUV的尺寸下越来越容易实现7座布局,这一趋势恐怕会被强化。尤其是7座版本奔驰GLB的出现,将会带来很强的示范效应。

中型SUV:短兵相接

在5座/7座问题上,中型SUV与紧凑型SUV刚好相反。此前主流的中型SUV基本上以7座为主(如丰田汉兰达、福特锐界等),随着市场热度的提高,新进入的中型SUV主要提供5座车型,如本田UR-V、冠道等。用户对空间的诉求,一方面是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另外一方面则是提高每一位乘客的空间体验。因此未来中型SUV将会出现两条产品线:7/6座的大空间中型SUV,直面MPV和中大型SUV的竞争;造型更为动感的5座中型SUV,与不断加长的紧凑型SUV竞争。

中型SUV也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核心,而且中国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成长速度很快。在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洗礼之后,曾经前赴后继的中国品牌只剩下几款具有足够产品竞争力的中型SUV,构成了独立的经济中型SUV竞争圈:传祺GS8、长安CS95、荣威RX8,以及大通D90(如今称为MAXUSD90)。尺寸略小的传祺GS7与哈弗H7已经逐渐贴近经济紧凑型SUV竞争圈。而其他价格定位更低的中型SUV车型则与一部分尺寸较大的低端紧凑型SUV主要被用户买来用于兼顾货运,因此共同构建了客货两用SUV竞争圈。

中大型SUV:风起云涌

随着全新奔驰GLE的上市,中大型SUV市场的主要车型全部完成了换代,奥迪Q7、宝马X5、奔驰GLE、保时捷Cayenne、路虎发现,开启了豪华中大型SUV新一轮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豪华中大型运动SUV竞争圈里的各位选手也摩拳擦掌。正如同Panamera在大型轿车中的特立独行一样,保时捷Cayenne的诞生也为当年尚未火爆的SUV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真正奠定这一细分市场风格基调的却是后来居上的宝马X6。此后奔驰GLECoupe、奥迪Q8相继上市,这个市场开始热闹起来。随着保时捷CayenneCoupe版本的到来,这一竞争圈的竞争火药味更加浓烈。

新一轮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豪华品牌中大型SUV,主流外国品牌的中大型SUV之战也即将打响。年上市的大众途昂,虽然定位于中大型SUV,但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定位,给丰田汉兰达、福特锐界等中型SUV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奥迪Q5、宝马X3等豪华品牌中型SUV,因此其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与来自各个方向的对手交叉竞争、短兵相接。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有多人出行的需求,而一二线城市的限购,又使得这些家庭通常只能购买一辆汽车,因此买一辆可以满足多种出行需求的大车将是刚需。除了MPV外,7座SUV。定位独特的大众途昂可谓给市场做出了绝佳的示范,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相似定位的车型进入中国市场,甚至实现国产。全新福特探险者将会在年内国产,国产的别克昂科雷(昂科旗)、本田Pilot呼之欲出,甚至连日产Pathfinder也有进入中国市场的传言。大七座空间、有竞争力的价格,未来,这一细分市场将会有一场激烈的争斗。

大型SUV:巅峰之战

豪华品牌汽车用户同样有7座车的需求,但因为非常注重驾乘体验,因此在豪华中型SUV、豪华中大型SUV竞争圈,仍然以5座车型为主,豪华品牌的7座SUV竞争,在大型SUV这一级别市场展开。

此前的大型SUV,主要以美式风格的全尺寸SUV为主:凯迪拉克凯雷德、林肯领航员,以及日系的雷克萨斯LX和英菲尼迪QX80,欧洲大型SUV仅有奔驰GLS一款车型明确定位为大型SUV,路虎的揽胜加长版也可以跻身大型SUV之列。随着宝马X7的上市,这一市场新的竞争拉开序幕。在未来,奥迪Q9以及沃尔沃计划中的大型SUV也会加入,将会把这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推向高潮,可谓巅峰之战。

MPV:老树新芽

MPV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一直为业界所期待。从市场销量表现来看,MPV市场虽没有什么起色,但也一直在稳步的成长。而MPV市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细分。

中国的MPV市场,本质上是由两个不同用途的核心源头发展而来的:

一个源头是以GL8为代表的商务MPV,主要用来载人、代表了乘用的核心诉求。这也是MPV市场整体的核心竞争圈。部分中国品牌MPV也曾经进入商务MPV竞争圈,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这一细分市场耕耘多年的风行菱智和江淮瑞风。早些年菱智和瑞风还是被很多企业用于商务接待的,不过虽然东风柳汽和江淮汽车此后不断推陈出新,但用户却越来越将这类车型用于拉货,以替代无法进入市区的卡车,最终形成了以货运为主的竞争圈。此前我们将这一竞争圈称为“货运MPV”或“低端MPV”,事实上CDV(CarDerivedVan)的概念更能表达这一竞争圈的特征,我们姑且称之为“经济CDV”。

MPV的另外一个源头是微客,也就是所谓的“面包车”,主要用来运货、代表了商用的核心诉求。随着市场的发展,微客厂商也逐步实现产品升级、进军乘用车领域,因此涌现出了五菱宏光、长安欧诺等一大批基于微客平台的MPV化的车型,以及进一步升级的宝骏等车型。虽然这些车型已经非常的乘用化了,但其主要用户仍然用来兼顾拉货,因此形成了“客货两用MPV”竞争圈。借着“汽车下乡”的东风,客货两用MPV一度成为增长最快、规模庞大的细分市场。

在高端的商务MPV市场和低端的客货两用MPV市场之间,多为紧凑型尺寸的MPV形成了家用MPV竞争圈,如大众途安、别克GL6、比亚迪宋MAX等。虽然这一市场曾经涌现出很多经典车型,但市场表现一直不佳。

另外,更为高端的产品又分别构成了高端CDV和豪华MPV竞争圈。前者此前我们称之为“多功能MPV”,多为尺寸较大、空间充裕的大VAN,主要用于各种专用车改装。豪华MPV则是以丰田埃尔法为代表的车型,相较于商务MPV更加豪华,也更加昂贵。而家用MPV也和尺寸相当的旅行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乘用MPV的逆势上扬,除了商务MPV的稳定增长外,家用MPV的崛起功不可没。从年底开始,一系列具有产品力的家用MPV开始涌现出来,并且不再是外国品牌的独舞,中国品牌也开始加入进来:别克GL6、比亚迪宋MAX、传祺GM6、吉利嘉际、MAXUSG50……这些全新车型的成功,不仅丰富了MPV市场,也将MPV的中低两端细分市场连接起来,最终使得MPV市场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继轿车、SUV之后的第三大板块,乘用车市场“九宫格”的整体格局呼之欲出。

燃油汽车市场的市场竞争格局迎来了新的态势,新能源市场也有所变化。下期我们聊聊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格局以及未来的市场机遇。上半年完整版报告下期发布,敬请期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martcarf.com/smartcaryt/1096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smartcar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