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动量崩溃(momentumcrash)大概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指出动量虽然能长时间获取不错的回报,但时不时会遭遇极为惨烈的崩盘,从而显著拉低动量的长期表现,尤其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这一现象通常发生在市场从熊市中开始复苏之时。另一方面,动量在A股市场长期表现不佳也是一个典型事实。但与不佳的长期业绩相应,最近两年动量在A股的表现却又着实惊艳。基于上述这些发现,我们不禁要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改进动量的表现吗?换言之,是否有好的方法,可以帮助预测动量?1.市场状态视角这方面的研究最早、最经典的当属从市场状态角度进行探索。Cooper,GutierrezandHameed()首先指出动量的收益高度依赖于市场状态。特别地,他们根据过去36个月的市场累计收益划分市场状态,发现当市场累计收益为正时,动量因子的收益为正且高度显著;但当市场累计收益为负时,动量的收益便变成了负的。进一步,如本文开篇所述,动量崩溃效应将拉低动量长期表现的核心原因归结于市场复苏时期,前期表现不佳的股票(losers)的剧烈反弹带给动量因子的巨大损失。鉴于不同市场状态下有不同的市场波动,因此,一个直观的办法便是采用波动率管理策略(BarrosoandSanta-Clara,)或者动态配置策略(DanielandMoskowitz,)。波动率管理策略利用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估计资产/策略的波动率,进而调整仓位,使得其波动等于目标水平。(当然,波动率管理策略并非全无问题,详细讨论参见波动率管理:YesorNo?)而DanielandMoskowitz()则进一步指出,策略的预期收益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可以利用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同时估计策略的预期收益和波动率,进而按照均值-方差优化方法,构建最优组合。其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静态配置方法,这种动态配置方法的Sharperatio可提升一倍之多。上述基于市场状态或动量崩溃效应的解释的一个直接推论便是,经典价格动量的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在某些时期/市场状态下,赢家(winners)和输家(losers)对主要风险因子的暴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叠加因子收益的波动,使得动量组合遭受巨大的损失。为此,一个直观的想法便是在构建动量指标时,剥离掉这些风险因子的影响。换言之,只考虑基于残差的动量。这便自然引出了残差动量(residualmomentum),也叫作异质动量(idiosyncraticmomentum,iMOM)。具体而言,iMOM首先用过去36个月的股票超额收益对给定的因子模型回归,然后取最近12至2月的残差来计算动量(有时还会除以其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实证研究表明,iMOM对主要风险因子的暴露都不显著,收益能力与经典价格动量大体相当或略好,但风险表现则好很多(尤其是回撤)。这使得其风险调整后的表现远优于经典价格动量。此外,在全球多个国家(包括A股),无论采用何种因子模型,iMOM表现都很稳健。最后,对于前述CGH()指出的不同市场状态的影响,iMOM虽然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但差异不再显著(Blitz,HanauerandVidojevic,)。而在RFS最新接收的一篇文章中,Huang()指出,动量缺口(momentumgap)对动量的表现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具体而言,动量缺口定义为全部股票t-12至t-2月累计收益的四分位差(或者90%分位数减10%分位数,二者高度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动量缺口对动量的未来表现有着显著为负的影响,且非常稳健。据此,若只在动量缺口不是特别高时执行动量策略,便可显著提升策略表现。顺带一提,用四分位差来度量资产表现的截面差异,从而衡量市场状态,并不局限于股票。HarveyandLiu()用基金业绩的四分位差来表征基金业绩的横截面差异,进而指出该指标对于基金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选择(基金资金流-业绩敏感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2.反应不足视角已有非常多经典研究将动量效应归因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为此,一个直观的推论是,动量因子在那些投资者反应不足较为严重的股票中表现应该更好。这方面,至少有两项经典研究值得借鉴。首先,GeorgeandHwang()的经典研究指出,52周最高价是一个经典的锚点。52周最高价本身是一个很多投资者都熟悉且经常使用的指标。例如,欧奈尔的选股方法就要求股价突破52周高点。但众所周知,多数投资者对于追高有着本能的恐惧(泡沫时期除外)。据此,GH()指出,很多投资者会将52周高点作为一个锚点,对于最新股价越接近52周最高价的股票,会越不倾向买入(当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换言之,投资者对于股价离52周高点近的股票会反应更不足。因此,GH()预测,动量因子在股价离52周高点近的股票中会表现更好,而实证研究也的确支持这一猜想。其次,Da,GurunandWarachka()指出,投资者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martcarf.com/smartcarcx/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