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smartcar > smartcar用途 > 正文 > 正文

目睹老妈用装了可乐的奶瓶喂我的孩子,我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4/3 22:29:03

儿童成长观察纪实真人秀《告诉世界我可以》以豆瓣8.2的高分完美收官。一共八集,讨论度最高的就是隔代养育这一集。内容一经放出,妈妈们纷纷表示代入感太强,已经开始生气了。

没有孩子时,老妈是老妈,是你的避风港。孩子出生后,你老妈就不再是你老妈。在育儿问题上,她总是不与你站在同一阵线,不支持,也不配合你的良苦用心。

孩子任性,老人偏执。

憋屈,真是憋屈。

孩子想喝可乐。姥姥怕妈妈知道,于是在奶瓶里偷装可乐。

孩子要零食吃。姥姥有求必应,膨化食品装满购物车。

妈妈一忍再忍,面对镜头终于爆发。

然而姥姥的回应“风轻云淡”。

“我小时候没有这些,现在什么都有了,干嘛不让她们吃,又不是吃不起?”

这一局,妈妈失败,姥姥大胜。

姥姥看孙子,越看越喜欢。掏心掏肺,没辙没辙的。但是姥姥不知道摄入碳酸饮料容易引起钙的流失,腐蚀宝宝的牙釉质;不知道吃太多零食不利于儿童平衡膳食,危害生长发育。

以上每一点,都不偏不倚地踩在孩子妈妈的雷区上,撼动脆弱的神经。

隔代养育引发的矛盾五花八门。小到一件衣裳,大到一所学校,孩子用什么,玩什么,吃什么,甚至应该就读于哪所小学,老人和妈妈若真“杠”上,场面不亚于华山论剑。

从怀胎十月的“母慈女孝”,到孩子出生之后的“母女反目”,反转之大,经常让妈妈们怀疑人生。

给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吃盐,妈妈解释吃盐对宝宝的心脏、肾脏不好,老妈反驳:“听专家鬼扯,小孩子不吃盐,腿脚没力气。菜烧得那么淡,孩子根本不好好吃饭。”

给孩子绑腿,固执地认为这样能让孩子的双腿变直,全然不管骨骼发育和血液循环;怕孩子冷,于是把孩子裹成粽子。妈妈脱,姥姥穿,直把孩子折腾成了“捂热综合征”。

网友甚至总结了一套“老一辈最糟糕的育儿建议”:

孩子发烧,用被子捂捂汗就好;

穿尿不湿不透气,应该给孩子穿开裆裤;

孩子太瘦了不好看,让他吃胖点儿;

冬天不用勤洗澡,当心孩子冻着;

乳牙蛀了没关系,反正早晚要换牙;

……

经常好心办坏事,而且不听劝,反调一套又一套。孩子妈妈多问一句立刻被呛声,“我就是这么把你带大的,如今没见你哪里不好”,噎得你无话可讲。

衣食住行,姑且算小。当过来人的“育儿经”碰撞当代科学,向老人苦口婆心地科普一番,他们还有可能半信半疑地接受。

老人对孩子不容反驳的溺爱就更让妈妈们抓狂了。

妈妈小a带宝宝逛超市,宝宝拿起货架上的香肠就要吃。小a耐心地哄她,要先付钱才能打开,如果她能等到妈妈付了钱再吃,就给她多买两根香肠。

宝宝开开心心地答应了。

于是小a和宝宝一起给香肠称重贴标签,再一起排队,等待结账。这时姥姥出手了,一把撕开袋子,拿了一根香肠给宝宝。

宝宝呆住,提醒她,“我们还没付钱。”姥姥回答,“没关系,一会儿再付也是一样的”,然后看着小a,“你瞪眼睛做什么,宝宝想吃零食怎么等得及?你会不会带孩子?”

妈妈小b的宝宝喜欢玩手机。小b希望限制宝宝的游戏时间,但是只要宝宝央求,姥姥就毫不犹豫地把手机交到宝宝手上:“宝宝真聪明,操作比我还溜。”

发展到后来,倘若小b不给,宝宝就大哭大闹。这时姥姥就会数落小b:“你给他多玩一下怎么了!现在哪个小孩不用手机。”然后把自己的手机递给孙子。

妈妈拦着,老人惯着。

孩子的坏习惯就像烧不尽的野火,春风吹又生。

有人戏言,妈妈生,姥姥养。育儿难,一方面,妈妈依赖老人的帮扶,另一方面,又要收拾隔代养育的残局,可谓与老人“相爱相杀”——

两个女性互相心疼,又总是互相“仇视”。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疲惫地回到家中,看见倚仗老人的疼爱“兴风作浪”的宝宝,以及满脸欣慰的姥姥,妈妈直呼怀疑人生;

姥姥并非看不懂妈妈的脸色,委屈顿时涌上心头:都是当妈的人,谁没“奶”过孩子呢?自己分明在替女儿减负,怎么反倒像是做错事了?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隔代养育这本经,几乎每户一册。妈妈们聚在一起,有一个话题是每次都不会落下的: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我情愿自己带孩子。

接着就是神通见神通,各自分享那些令人崩溃的瞬间。可一通唉声叹气之后蓦地想起老人的好,心里只会更不是滋味。

孩子出生不久,为了给妈妈减负,老人通常是家里起得最早的。

哄宝宝,做早餐。惦记妈妈工作辛苦,早餐要吃饱吃好。

等到孩子大些,进入幼儿园、小学,老人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接送任务。护送孩子,和早高峰的人群挤在一起,摇摇晃晃地在城市里穿梭。春夏秋冬,没有怨言。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医院儿科里的家属大半是老人。因为孩子的父母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不能倒下。而自己已经老了,这种时候能上就上。

据调查显示,全国有半数以上的孩子正接受隔代养育。一线城市中,北京比例最高,约71%;上海的比例是55%至62%。在劳务输出地区则比例更高,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

这几乎是在说,一个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能完全剥离隔代养育。

而关联越紧密,观念冲突越不可避免。

妈妈难,老人也难。一边付出辛苦的劳动,一边挨子女的数落。若不是因为心疼家中一对夫妻,谁又愿意吃力不讨好呢?

因此,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在孩子养育问题上倾注心血的老人,值得我们去感恩。

然而,老人走过了信息闭塞的年代,育儿观念必定落后于年轻人,但是偏偏很多时候在家庭中掌握了育儿的主动,不容置喙。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进行反思,为什么隔代养育的初衷是为自己助力,却潜移默化地转为阻力。

客观地讲,隔代养育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家族资源,两代人共同抵御外在风险,不失为一件好事。问题在于,伴随家庭角色的错位,老人非常容易失去界限,把好事变成坏事。

简单来说,就是当理应由爸爸妈妈完成的抚养,大部分由老人代劳时,老人充当了孩子的“实际父母”的角色,老人与孩子父母亲的关系不再是合作性的,而是充满了竞争。

争夺话语权的本质,是在争夺孩子。

这种竞争非常容易导致重大的隐患,比如在家庭中,紧密的祖孙联结让父母的地位逐渐趋于边缘化——

你说的话,渐渐没有分量了。

为了家庭关系的健康和稳定,我们应该保持强烈的自觉,即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育儿过程中,唯一不可撂挑子的人,只能是身为父母的两个人。

不要把自己变成“可有可无”的家庭成员,尽可能多地承担家庭事务。许多85后、90后夫妻或与老人同住,或日常带孩子辗转于双方父母家,今天在姥姥这边住几天,明天去奶奶那边住几天,全然依赖老人的生活与劳动资源。由老人独自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一双父母趋于“隐形”,那么孩子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老人的“孩子”。

至于老人扮演的角色,理应是具体分工的协助者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调停者。引导老人从隔代养育走向“隔代帮忙”,就是在给我们自己解决难题。

比如,与老人开诚布公地讨论明确,关于孩子的哪些事情必须由父母替孩子决定,又有哪些事情可以交给老人代办,经过充分地商量达成共识:

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依据科学;而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老人可以充分地发挥作用,从中调解,消化孩子内心对父母的“怨恨”,或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时,帮助孩子理解父母暂时缺位的原因,保持孩子与父母稳定的情感联系……

老人带孩子,是情分,并非本分。起早贪黑的他们为了子女放弃了“清福”,承担起隔代抚养的重任,过程中需要的是理解跟引导,也是孩子父母对于自己的家庭角色的强大认知。尽管吐槽在所难免,但是千万不要“贪杯”。

毕竟,好的改变,总是从一点点微小的尝试开始的,不是吗?

-END-

文字/G9

校对/G9

排版/候鸟

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往期精彩内容

那些年,父母坑过的娃儿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这3个理由,建议父母看看

金钥匙开赛│年第三届金钥匙绘本创作大赛正式开启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martcarf.com/smartcaryt/6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smartcar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